加速提升新质战斗力 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来源:华体会体育

发布时间:2024-09-22 13:37:46

  今年是中国人民建军97周年。97年来,人民军队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开新图强,从初期探索到歼-20翱翔蓝天、国产航母破浪前行,每一步跨越都印证了自主创新的非凡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部队战斗力,驱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断向前。面向未来,人民军队坚定不移地向科学技术创新要战斗力,力求在军事训练、装备发展等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

  本期,我们邀请五位来自基层部队与科研前线的官兵及科研人员,共话科学技术创新如何深度融入强军实践,为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嘟嘟……”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迈丹边防连4300多米的执勤点位上,“边情”演练的哨声打破了寂静。对讲机中传来指令,我与战友们迅速响应,无人机高空侦察、智能监控系统及时通报情况,实时情况随着单兵数据终端传输至值班室监控大屏上。

  每一次演练,都是对意志与能力的考验。昔日,望远镜、步话机、巡逻马是我们边防一线官兵的标配。而今,无人机侦察、智能监控系统、卫星通信改变了我们的戍边生活。以前,遇有紧急边情时,我们常常因恶劣天气、位置不明、路况不清等问题延误处置时间。现在,无人机飞控系统可随时升空监察防区,一有问题就第一时间侦察路线、了解情况。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每一寸土地,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这让我们对边防动态了如指掌。卫星通信可让信息传递跨越山川阻隔,即使我们身处群山中的无人区点位,也能随时和单位保持畅通联络。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戍边能力,也极大增强了战斗力。

  “暖兵工程”的持续推进,让我们的驻防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阳光房让冬日不再寒冷,图书室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VR体验馆和驾驶模拟器则让训练更加有科技含量。我和战友们利用VR技术进行战术模拟演练,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场,这对提升我们的战斗素养大有裨益。作为新时代的边防军人,我将继续拥抱科技,注重创新,不断的提高自我,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

  急转滚翻、缠斗压制、击杀规避……盛夏时节,某训练海空域,一场歼-15舰载战斗机“二对二”红蓝对抗空战训练激战正酣。在僚机掩护下,我作为红方长机迅速扑向对手。由飞行学员扮演的蓝方发现红方意图后,果断进行大载荷机动。关键时刻,我和僚机密切协同,伺机发起攻击,一举“击中”蓝方长机后,又对蓝方僚机完成有效打击。

  完成训练,参训学员直呼:“这样的对抗真过瘾!”类似的实战化对抗性训练,慢慢的变成了我们的常态。作为海军战略转型的关键支撑、培养舰载机飞行人才的院校部队,推动舰载机飞行人才教育培训由能上舰向能打仗升级、由专业技能向任务能力转变,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8年,舰载机飞行人才教育培训任务按下了快进键。缺教材、缺标准规范、缺组训经验……面对巨大挑战,所有飞行教官开始了一场“拓荒之旅”。大家坚持边训练、边总结、边完善、边固化,在较短时间内制定了教学大纲和组训流程。如今,我们在前期的经验基础上,体系化设计舰载机飞行人才“飞行员+战斗员+指挥员”的集成培养目标,让飞行学员掌握飞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法规,同时拓宽专业适应面。我们还努力将科技成果向备战打仗聚焦。训练中,我们充分运用兄弟单位自主研发的飞行训练系统、飞行质量监控系统和飞行质量评估系统等智能化训练辅助系统,科学分析实时训练情况,监控记录每名飞行学员的成长特点,极大提升了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

  此外,我们不断深化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与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与14个省市重点高中联合建设青少年航空学校,为实现“飞行员+战斗员+指挥员”的集成培养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令我自豪的是,现在一批毕业学习成员已成长为一线作战部队的“尖刀利刃”。

  “这条鱼的胸椎部得处理!”在空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董大志中气十足地说。走近他的电脑屏幕,一张标记满数字的“鱼骨图”引人注目。这是某型系统链条原理的“鱼骨图”模型。做一道菜或许只需要十几分钟,但“烹制”出这个鱼骨模型,我所科研团队历时整整十一年。

  对一条鱼来说,鱼骨连接脉络、支撑肌肉、传递能量,是它生命活力最重要的承载结构。军事行动链条环节众多、逻辑复杂,科研团队努力把分散无序的链条整合连接起来。筹划部分是“鱼头”,起到引领作用;行动规划是“鱼身”,起到衔接作用,我们将这些整合的链条形象地称之为“鱼骨图”。模型在设计之初,因国内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绝对不可能”“没这么用的”“真是天方夜谭”等质疑声不绝于耳。对此,科研团队没有急于争辩,而是决心用数据说话、让事实作答。从办公室到资料室、从会议室到实验室、从所室到部队、从演训场到试验场、从科研院所到生产厂商,在某型系统分析调研中,仅一个场景推演我们就做了几十次,调查报告叠起来足足有1米多高。

  吃饭常误点、睡觉常失眠,一天经常安排上午、下午、晚上3个“半天”工作,这是我们团队的生活常态。最终“鱼骨图”模型成果在部队演习中得到上级机关高度评价,验收的领导亲自布置“作业”,勉励我们尽快完成全套原型系统研发,让这条“活鱼”尽快应用于战训实践。而今,该套系统在多个一线作战单位顺利完成多次模拟对抗演练验证,为推进军队新质战斗力生成提供了重要参考。今年1月,我所科研团队被空军表彰为“空天先锋”。

  “1号哨,雷达反制系统显示在你西南方向上空发现一架不明飞行器,立即启用无人机反制枪,迫降不明飞行器……”前几天,执勤某中队展开了一场以“不明飞行器侵扰”为背景的实战演练。哨兵接到指令后迅速操作反制枪,果断有效处置。此次演练率先发现不明飞行器的不是哨兵,而是我们支队引入的无人机反制雷达系统。该系统嵌入执勤信息系统后,能够感知执勤场所周边3公里范围内“低慢小”飞行器的具体信息,锁定目标并及时报警。

  当前在组织专勤训练过程中,都会存在专勤专训有实情无实景、专岗专训有实景无实情等矛盾问题。基于此,我们采取“科技+”“网络+”新型训练场地,引入了VR勤务研训一体机、三维交互式电子沙盘等设备,利用全景化、仿真化、模拟化手段,为情况处置提供沉浸式训练环境,按照构设情况诱导练、单岗单哨模拟练、分岗摆位对抗练的方法,实现了训练内容突出实战化、训练环境突出实景化、训练手段突出科技化。

  “两组特战队员之间采用防弹钢板卷帘隔离,队员前方屏幕显示对方实时画面……”这是支队的射击方舱,该方舱综合运用模拟仿真、视频交互、数据共享等技术方法,构设逼真的战场射击环境,为加强实战化对抗训练提供技术支撑。在训练场景设置上,官兵可设为山地、居民区、车站等多维转换、实景呈现的画面,利用VR增强现实技术开展情况处置训练,同时能获取训练数据来进行智能分析,为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相关依据。科学练兵事半功倍,在前不久落幕的总队“八一枪王”挑战赛上,2名官兵勇夺“枪王”桂冠。展望未来,我们将融合新兴科技加强战法、训法研究,提升官兵科技素养,积极推动新质战斗力生成,为完成新时代使命任务筑牢坚实基础。

  战车轰鸣、硝烟弥漫,高原演训场上,一场实弹射击比武考核正火热进行。比武结束后,我从容走出某新型火炮,将我们新发明并首次亮相的“弹壳收集器”从车上卸下。刚才射击所剩的弹壳,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就一枚不落地完成回收。这款车型火炮为前抛壳设计,实弹射击时弹壳抛掷容易震开车辆防浪板,不仅影响驾驶员视野,还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回收弹壳。现在有了“弹壳收集器”,问题迎刃而解。

  这个“弹壳收集器”的发明,可谓一波三折。当初,我提出研制一个收纳弹壳的“精致盒子”。原理简单,实践起来却不容易。我在战友的帮助下完成了3D模型动画制作,之后对照模型用纸箱裁剪粘制并进行模拟试验,但试验多次都无法成功安装。那段时间,废弃的纸盒摞了厚厚一堆。经过多次挑选对比,我利用废弃的铁丝网、木板和钢管等“边角料”精心打磨焊接。经过研究和试验,“弹壳收集器”初始版迎来了演训场的首次试验,火炮原地射击时能有效收集弹壳,同时不影响驾驶员视野和射手操作。正当大家沉浸在试验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个意外却发生了——车辆行驶到颠簸路面时,“弹壳收集器”由于固定不牢脱离了车体。我没有气馁,继续研究固定方法。多次试验后,再次登临演训场的“弹壳收集器”终于成功了。

  “弹壳收集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也在全旅得到推广,激发了官兵们探索创新的热潮。大家围绕装备操作、器材革新等课题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自动检测仪、气动风炮、夜间驾驶激光瞄准器等多件新器材。旅队还把“技师交流会”上介绍的经验技术汇编成装备操作指导,成为破解演训场装备运用疑难杂症的“百宝箱”。

  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飞行员驾驶歼-20战机在陌生机场进行飞行训练。新华社发

  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战术小组进行协同战术训练。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靳昊、尚文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南松、陈斌、姜涛、杨兴明、李永刚、冯斌、梁敏响、徐伟、李国强、王有才)

wow.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