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真相(一)
来源:华体会体育

发布时间:2025-04-25 09:35:49

  这个仗要打多久时间,我看我们别作决定。它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将来的什么总统来决定。这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们完全胜利!

  五个多月后,美国人撑不住了,在板门店与中朝签订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教员的话,透露出两个讯息:第一,中国人从来不带怕的;第二,中国擅长后发制人。

  七十多年过去,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关税为抓手,挑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表示奉陪到底,并将教员当年的话,重新“发表”出来,以敲打大洋彼岸的“乡巴佬”。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对美国的挑衅,甚至是核恐吓,丝毫不惧,勇敢亮剑,证明了世界最强的美帝在历史中多次傲立世界之巅的中国人民面前只是纸老虎,为全世界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受压迫人民打了样。

  当特朗普撕下冷战时期形成的美国民主自由的伪善面纱,对曾经的伙伴课以重税,并祭出“合并加拿大、收回巴拿马运河、买下格陵兰岛”的癫狂三板斧,重新再回到20世纪初“口吐温言、手持大棒”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当政时的帝国形态时,意味着冷战时期塑造的意识形态彻底烟消云散,新的历史大幕已然缓缓拉开。

  然而,在开启新的征程之前,对逝去不久的冷战时代的历史有必要加以认识和理解,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鉴往知来,都是必需的功课,无论是投资做生意,还是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把握时机,获得个人奋斗的成功,都有一条金律——

  丘吉尔铁幕,冷战开始。二战末期,美国唯一连任四届、羡煞特朗普的总统罗斯福,设计了以美国为主导,美、英、苏、中等大国倾情合作的战后蓝图。

  谁料,蓝图未成身先死,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猝逝,美英苏中主导世界的规划瞬间成为泡影,罗斯福夫人黯然神伤,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说了一句话——一切已成过去。

  杜鲁门这个人,在美国八卦小报里是个“爱妻专家”,关于他的一个奇闻逸事,是

  但提到外交,生猛的杜鲁门无甚经验,他在当总统前,发表的最著名,或者说,最雷人的外交见解,是1941年6月23日,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

  从杜鲁门这段话可知,他当年奉行的是实用主义,乃至为了这个“实用”,不惜帮助希特勒。

  此一时彼一时,杜鲁门上台后,“实用主义”让位给了更加激进好斗的意识形态,其中一个标志是,军人出身的马歇尔担任国务卿,美国军方开始参与外交决策。

  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多次尝试与杜鲁门沟通,重提罗斯福的“战后秩序”,怎奈,压断白宫床板的杜鲁门“提上裤子不认人”,对斯大林的电话沟通反应极为冷淡。

  受到冒犯的斯大林,在1946年2月9日,发表了一篇演说,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并未过时,

  斯大林这番话,在华盛顿引起巨大发反响,美国最高法官道格拉斯甚至声称——

  美国驻扎在苏联的秀才,也是苏俄专家,乔治凯南不失时机发来长电报,认为美国必须要树立三个长期战略目标:第一,有效堵截苏联的“不断扩张”,同时避免同苏联直接“兵戎相见”;第二,遏制苏联的同时,有目的地促进苏联内部发生明显的变化;第三,增强美国社会的健康和活力,同时积极向其他几个国家,展现和描绘出一个比以前更加积极、富有建设性的世界前景。

  这份著名的长电报为冷战的展开定下了基调,美国高级军官和政府人员人手一份,奉若圭臬,秀才凯南也成为美国政府的大红人,被三顾茅庐,请入决策层,办公室就设在国务卿马歇尔隔壁。

  半个月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落下来了。

  随着丘吉尔摇唇鼓舌的背书,“杜鲁门主义”冠冕堂皇地出台了,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总统,在外交政策上延续了床榻上的凶猛,摒弃了他原有的实用主义风格,从“意识形态对抗”的角度兜售他那套观点。

  杜鲁门深知,普通美国人,并不了解美国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美国对世界贸易的依赖性,但将苏联设置为一个威胁的“靶子”,为所有美国的问题找一个“替罪羊”,却能让普通美国人兴奋不已,并深深认同。

  1947年开始,反对苏联及其阵营,成了西方屡用不爽的一个“篮子”,美西方现实中出现的任意的毛病,都可以将其丢在这个“篮子”里,而不认为这是制度本身引起的问题。随后,美国制造出“苏联威胁欧洲”的舆论,在一片喧嚣声中,开始了旨在名义上“援助欧洲”实质上开启“美国霸权”的马歇尔计划。

  1948年3月22日,美、英、加三国代表在华盛顿五角大楼举行会谈,最终通过了“五角大楼文件”,提出扩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范围,拟定一项“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定”的初步计划。

  “建立北约”会议的结束日期——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看看现在的俄乌战争,乌克兰在西方引诱下,一心要加入“北约”,结果导致了战争,而当特朗普将乌克兰作为与俄罗斯谈判的“利益筹码”时,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立即随之“变脸”,抛弃乌克兰以迎合懂王。

  斯大林西进,两德分立。1949年10月1日,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1月5日,科瓦廖夫告诉,斯大林愿意在任何一个时间里,欢迎他到访莫斯科。

  表示,希望能在12月,斯大林70寿辰之际,前去到访,同时就两国之间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商谈签订双边条约。

  1949年12月6日,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行程,这是他一生中首次迈出国门。

  斯大林对赞不绝口,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你健康!

  回复,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啥东西,这样的一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斯大林立即打断他的讲线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因此苏联决定“暂时不该动这个条约的任何条款”。

  第一次会谈的结果,非常不满,按照科瓦廖夫的观察,那几天,闷闷不乐待在别墅里。

  此次庆祝会,除了苏联各共和国代表外,有13个国家的代表讲话,代表中国第一个致辞,受到盛大欢迎,三次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

  到莫斯科,是想与苏联签订一个新的同盟条约,结果在斯大林面前,一直没机会表明来意,自然觉得郁闷。

  有一次,科瓦廖夫来拜访,大发脾气,你们把我叫到莫斯科来,什么事也不办,我是干什么来的?难道我来这里就是为天天吃饭、拉屎、睡觉吗?

  斯大林寿辰庆祝会之后,在莫斯科似乎销声匿迹,这引起一些西方媒体极大猜疑,并行诸于报道。

  斯大林坐不住了,派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到住所,商谈安排在公众场合露面的问题,经研究,双方都同意以答记者问的方式,在报纸上公布访问苏联的情况。

  1950年1月2日,在记者会上表明,这次来莫斯科,首先是要解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

  如释重负,几天的不快一扫而光,开始外出参观,前往列宁格勒、高尔基等城市访问。

  在参观列宁格勒艺术馆时,苏方告诉中方人员,本来还有一个中国厅可参观,但目前正在整修,非常遗憾。

  中苏既然准备开谈,按照既定的访苏日程,将周恩来、李富春等人叫至莫斯科。

  起初,苏方将周恩来安排在离较远的一座单独的别墅里,周恩来一到莫斯科,就来见,商量如何展开工作,第二天,周恩来索性搬到住处二楼的一间房子,以助于商讨问题。

  经过反复磋商,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在这些条约和协定中,斯大林做出了让步,乃至违背了当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达成的苏联的战略利益,即保证苏联在太平洋有一个出海口和不冻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美国为了离间中苏关系,决定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发表相关声明,表示美国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争,那是中国内战的继续,美国不会干预。

  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如果让空手而回,无异于将中国推向美国,对苏联更加不利,于是在中苏条约中做了巨大让步。

  在莫斯科车站的临别演说中,强调:业已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将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而这种团结,不但将必然要影响到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影响到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

  早在二战末期,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面临覆亡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应该由西方国家抢在苏联的前面,率先攻占柏林。

  当时,苏联已多次表明,要首先攻克柏林,美国担心与苏联“争头功”,会增加美英军队的伤亡,于是否定了丘吉尔的提议。

  朱可夫、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和塔西尼四位顶级武将,分别以四个占领区总司令的资格,发表了《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决定由四国总司令共同组成管委会,实现对德国的管制。

  其中,苏占区面积占全德40%,人口占36%,大柏林的面积为889平方公里,苏占区占409平方公里,美、英、法三国加在一起的占领柏林面积为480平方公里。

  1947年1月,美英占领区合并为双占区,同年3月,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围绕德国的政治、经济、赔偿等问题,美国与西方进行了激烈争论,随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更是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马歇尔计划酝酿期间,杜鲁门委派前总统胡佛(为大萧条背锅的那位),带领一帮专家前往欧洲考察战后重建问题。

  “衣衫褴褛”。美国大萧条时破破烂烂的“胡佛村”,让胡佛对经济衰败的惨状心有余悸,结合后来德国和欧洲的发展来看,胡佛这份报告的含金量,不可谓不高。

  1948年3月,西方弥合了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法国占领区与美、英双占区合并。

  随着东西德分立,二战硝烟尘埃落定,世界进入两极格局,一边是蓝如海水的自由女神像,一边是红如火焰的斧头和镰刀。

  南方成立大韩民国,北方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双方都宣称对整个朝鲜拥有主权,半岛局势急剧恶化。

  1949年3月,金日成赴莫斯科,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统一南北朝鲜的设想,遭到后者明确拒绝。

  然而,到了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突然改变态度,给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发去一封电报,表示同意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让金日成做好周密准备,并强调苏联会给予帮助。

  两天后,斯大林又向苏联驻朝使馆发去一个补充性的指示,请向金日成解释,在目前情况下,他想和我讨论的这样的一个问题应该始终是机密的,不能把这件事告诉任何其他北朝领导人和中国,更不能让我们的对手知道。

  对于统一南北朝鲜这件事,斯大林的态度之所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拒绝转为支持,并叮嘱金日成保密,

  “中国”知道,是因为此一时彼一时。如上文所说,踏出国门,出访苏联,促成了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条约中关于旅顺、大连和中长路的协定,大大影响了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金日成的登门求助,让斯大林想到了中苏协议中的一句话: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侵略而出现战争,中苏两国可以共同使用旅顺海军基地。

  “统一朝鲜”的提议,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细节,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演讲中透露,美国在远东地区的防御范围,不包括台湾和朝鲜半岛。

  同时,苏联截获并破译了麦克阿瑟发给华盛顿的电报,电报里,麦克阿瑟主张,朝鲜南北双方发生冲突时,美国不要干涉。

  不久后,斯大林与金日成商定,朝鲜以9吨黄金,40吨白银和1500吨其他矿石,来支付价值1.38亿卢布的武器弹药。

  斯大林特别嘱咐金日成,尽快到北京,告知,如果中国不同意,朝鲜就不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5月13日,金日成来到北京,讲述了他的莫斯科之行,称斯大林已经同意了朝鲜的计划,对此表示怀疑。

  夜里十一点半,周恩来紧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要他立即给斯大林拍电报,以证实金日成所言不虚。

  得到肯定回复后,对金日成说,美国人可能进行军事干预,到时中国将派部队援助朝鲜。

  金日成对此表示感谢,但又指出,美国人在远东没做好战争准备,不会干预朝鲜的战争。

  后来,谈到这次会面时说,朝鲜人一再说,斯大林已经同意了,他们只是要中国人同意,不需要任何帮助。我们也只好同意了。

  杜鲁门通知麦克阿瑟,动用在远东的海军、空军力量支援韩国,但只能在三八线以南活动。

  1950年6月27日下午3时,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美国提出的“建议联合国成员国向大韩民国提供为制止武装进攻并恢复健康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和安全所必需的援助”的议案。

  晚上11时50分,在苏联代表没有返回联合国的情况下,安理会以7票赞成,1票反对(南斯拉夫),2票弃权(印度和埃及),通过了美国提出的“紧急制裁案”。

  斯大林也慌了,他起初不愿中国插手朝鲜,是为了在金日成获胜后,苏联得以在朝鲜半岛重建一个不冻港和出海口,如果中国的军队卷入这场战争,就没办法保证莫斯科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整个朝鲜半岛可能纳入美国势力范围,直接威胁到苏联的远东安全。

  经过一番权衡利弊,斯大林于10月1日凌晨3时,口授了致苏联驻北京大使的电报,要求他尽快转告,“朝鲜的情况变得令人绝望,根据眼下的形势,你们如果认为能用部队给朝鲜人以帮助,那么至少应该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部队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当然,仍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

  10月2日凌晨3时,起草了给斯大林的回电,答应立即派部队开赴朝鲜,与美军作战,同时希望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掩护。

  这封电报并未发出,因当天下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多数人主张出兵朝鲜要谨慎行事。

  当晚,召见苏联大使说,在目前形势下,中国出兵没有必胜把握,很难解决朝鲜问题,还会带来难以处理的后果,所以考虑暂不出兵。不过,这还不是最后决定你。

  10月3日凌晨,周恩来紧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希望可以借印度人之口告诫美国,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要“管”。

  尽管如此,并未放弃出兵念头,他单独找彭德怀谈话,要他挂帅出兵,彭德怀欣然领命。

  10月5日下午,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立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于10月15日出国作战。

  10月11日,周恩来和抵达黑海疗养地,与斯大林商议援助,斯大林答应提供中国军队所需要的一切现代化武器装备,但要求中国陆军先行出动,而苏联空军将于两个月或两个半月以后出动。

  当晚7时,斯大林与周恩来给发出联名电报:中苏领导人商谈的结果是,中国军队不要越过朝鲜边境作战……

  10月12日下午3点30分,接到电报,万万没想到竟然是这个结果,但当即表示同意斯大林和周恩来的决定。

  晚上10点12分,又致电斯大林,告知“已命令中国军队停止执行进入朝鲜的计划”。

  然而,就在同一天,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依然主张出兵,并说服了彭德怀和其他参会者,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暂时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进攻的情况下,无论困难有多大,也必须立即出兵,抗美援朝。

  谁料,在得知中国依然出兵的决定后,斯大林通知周恩来,苏联只能派空军保护中国领空,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作战。

  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入朝,紧急将彭德怀召回北京再行商议,在紧急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鉴于朝鲜局势火烧眉毛,果断地说,

  从10月19日晚上开始,中国26万志愿军从安东和集安两处秘密渡江,夜行昼伏,秘密前进。

  “纠结”,有多么“百转千回”又“毅然决然”。正因如此,这更增加了这场“立国之战”的含金量。

  朝鲜战争历时3年,但从1951年7月到战争结束,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停战谈判中度过。

  前三次战役,中国志愿军取得了显著胜利,重新占领了汉城,但因为美军掌握空中优势,志愿军供给不足,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进攻乏力,美方更是毫无胜算,其先后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都被中国志愿军挫败,并使其兵力损失高达25万人。

  1951年10月25日,双方在板门店开启停战谈判,到1952年5月,就确定军事分界线和建立非军事区、实现停火的具体安排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只剩下战俘遣返问题尚未解决。

  起初认为,战俘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但出乎他的意料,正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令谈判陷入长时间僵局。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陷入僵局的谈判得以突然重启加速,因新上台的苏联新领导人决定尽快结束朝鲜战争。

  1953年4月26日,板门店谈判再次恢复,并于6月8日,对战俘遣返问题达成协议。

  在朝鲜战争刺激下,美国单独与日本媾和,经过控制日本,实现了在东亚的战略布局,麦克阿瑟宣称,现在,太平洋已变成昂格鲁·撒克逊人的内湖,我们的防线贯穿亚洲沿海一连串的群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朝鲜战争之后的几年,美国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各国分别签署同盟条约,组建了围堵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

wow.js